《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閱讀心得(一):人類崛起關鍵,是透過認知革命,建構虛擬現實並擴大合作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從七萬年前的智人(Sapiens)開始,歷經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與統一、科學革命,是一本 Macro-History(宏觀歷史學)的書。

有趣的是,這本洋洋灑灑談論幾萬年人類歷史的書,結尾開始談快樂是什麼?關於快樂,建議可延伸閱讀我的這兩篇文章:


為什麼我讀這本書?

2018年朋友圈就在討論這本書了,大家還讀了整整半年,但我當時正值工作忙碌期無心參加。

直到最近AI橫空出世,除了持續打臉Google,也步步逼近科學發展與道德的邊界,這大概是繼covid-19後,再次引起人類的集體恐慌。

我甚至覺得,以往我被看重的那些聰明才智,現在看來好像都開始不值錢,越想越覺得AI在跟我搶工作了🤣。

當然,我也思考孩子們的未來。

於是,我帶著我的問題,我打算從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角度,從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的這本書中找答案。

❓問題一❓

7 萬年前,智人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時至今日,人類似乎只要再往前跨一步,像是AI、醫學等,就能進入神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樣的能力,造成了人跟動物在物種發展上的巨大差異?

❓問題二❓

身而為人,該抱持著怎麼樣的人生觀,好好活著?

❓問題三❓

早期的人類造神,現在的人類覺得自己是神,似乎再跨一步,就會不小心從科技奇點上摔落、粉身碎骨,被自己的文明反噬,未來全世界的人類會往哪邊發展?何去何從?

讀完這本書,覺得自己很渺小,但內心又激動不已,因此分成三篇,記錄我的想法:

  •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閱讀心得(一):智人崛起關鍵,是透過認知革命,建構虛擬現實並擴大合作
  •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閱讀心得(三):AI時代,人類何去何從?(文章上架中)
  •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閱讀心得(二):從農業革命到資本消費主義 物種演化上的成功,其實也是失速列車?(文章上架中)

人類活在「雙重現實」的世界

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概念,並且貫穿全書的概念:

人與動物的區隔,在於人類有「雙重現實」(Dual Reality)

認知革命讓智人開始活在雙重現實。跟動物相比,人更喜歡活在自己所編造出來的「故事」(fiction)。

現實世界中的客觀存在,像是山河大海、食物鏈的萬物、以至於我們的生理狀態,就是客觀現實(Objective Reality)

但人類還可以透過符號系統,虛構在客觀物質之上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像是宗教、國家、語言、金錢、法律等。哈拉瑞用「虛構」(fiction)而非「建構」(construct),是因為他認為都是人類用大腦的想像力憑空創造的。

只要是人,幾乎都很少活在眼前的世界,而是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觀。

人類的虛擬現實,來自於「想像力」、「溝通力」跟「合作力」

至於虛擬現實,是靠什麼樣的基礎被虛構出來的?作者觀點如下:

首先,人類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將思想和想像轉化為符號系統,如語言、故事、信仰等等,靠符號系統先建立起虛擬現實,超越客觀現實的限制。

其次,人類具有多元的溝通力,通過語言、文字、圖像等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想像,進而擴大範圍,建立「共同的符號系統」,形成「共同的虛擬現實」

最後,人類具有強大的合作力,通過共同的信仰、價值觀和目標,進一步擴大虛擬現實的影響力,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更不可小看人類的Gossip擴散力,當一群人聚在一起並選擇「相信」,就可以創造跨越語言、國家、文化隔閡的「共同價值觀」

可以相信故事,但不要讓故事來傷害你

金錢,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因為人人相信,才因此產生價值。

我不禁想起,2022加密貨幣泡沫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加密貨幣的機制不好(其實機制很聰明!),而是相信這個故事的人不夠多、或有人開始不相信這個故事,導致不能無法創造流通性。

哈拉瑞在書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就是可以透過相信故事來創造共同價值,但不要讓故事傷害你。例如:

  • 印度的種姓制度,告訴你人生來就是不平等
  • 漢摩拉比法典,告訴你貴族跟平民的性命是不等價

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故事,沒有對錯,只有選擇信或不信。像是為什麼是皮膚黑的非洲黑人是次等人種,而不是體力較差的白人?而故事是否為少數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特權,才捏造出來的故事?別人說你醜,你就該相信嗎?

人類的合作力超越動物

我家哥哥友謙喜歡贏的感覺,每天衝衝衝;弟弟友智則是無為而治的老子,每天悠哉悠哉,種花種草吃飽飽。

不論是哪一種人生觀,讀了這本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後,會開始理解為什麼競爭≠競爭力,懂得創造團隊合作力才是競爭力。

但我的問題來了:社會性昆蟲像是螞蟻、蜜蜂的組織分工能力,精密到宛如「上帝的機械表」,井然有序、一分不差。但再瞧瞧兩個傻兒子,看起來也沒有比較合作啊?還成天打來打去咧,連螞蟻都不如😂

到底動物跟人類的合作有哪些不一樣,導致人類的合作力更勝出?

本書提出了幾個明確的差異。作者提到,螞蟻、蜜蜂等昆蟲的合作是出自生存本能與基因控制,因此行為是固定的,沒有變化和創新的能力。

但人類的合作則是在文化和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有彈性和變化的,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調整和改變

其次,螞蟻、蜜蜂等昆蟲的合作是高度統一和集中的,每個個體都有明確的角色和責任,服從整體的利益;而人類的合作則是有自由意志的。

最後,螞蟻、蜜蜂等昆蟲的合作是為了維護生存和繁衍,而人類的合作則是為了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目標和價值

這時候,我文章先前提過的馬斯洛理論又跳出來了。從這邊可以看到,人類總是永不滿足、一再向上追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_愛玩媽的人生MBA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_愛玩媽的人生MBA

我的心得與應用(一)與其聰明,不如對世界充滿好奇

接下來就是我的個人看法了:人類有比動物聰明嗎?

從很多面向來看,人類智力並沒有比某些動物聰明,像大象有絕佳的記憶力、章魚有九個大腦等。說到腦袋運算力、記憶力、方向感,太多動物比人類聰明。

我活了幾十年,也見識過一些運算力超強的金頭腦,但不見得擁有金頭腦就能把人生過得快樂舒暢。我倒是認為,與其拚比智商,不如提升心智力,讓自己調整到擁有「好奇心」與「創造力」的頻道。

首先,好奇心讓人擁有主動發現新事物的成就感,帶來更多的快樂。像是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走到太陽下山的另一頭又會什麼?

人若失去了好奇心,生活於我來說,可能就是日復一日,上車睡覺、下車尿尿,跟腔腸動物沒甚麼兩樣。

我也鼓勵我自己,能持續地問、持續地追求,永不滿足。

像是友謙友智容易聽到一個問題,就很急著想要「上網找出正確」答案。搜到了答案後,不問真偽、直接套用,把好奇心停在這裡。媽媽希望你們可以多想想,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要探索的是冰山底下的尚未被挖掘之處,一層層往下深掘。

不然就只是一個知識搬運工而已,憑甚麼做到與眾不同?

這也是我為什麼痛恨亞洲人的補習文化,把人都養呆了;套公式快速解題,不代表真的夠了解。

我認為,造成每個人生本質最大的不同,不在於找答案,而在於問問題。問對了問題,就找到了一把創造力鑰匙,不論是創業、或面對自己的人生問題都非常有幫助。

我的心得與應用(二):動物接受,人類期待

企圖心更是人類跟動物最大的不同。

動物只會接受當下,但人類對未來有所期待。

《為自己出征》(The Knight in Rusty Armor),這本書是我閱讀過的少數內容不多但寓意很深的書,書中也提到動物跟人類的差異:

你從來不會聽見一隻兔子說:「我希望今早太陽會出來,我好去湖裡玩。」

如果太陽沒出來,也不會破壞兔子的一天。不管晴天,或是下雨,他總是快樂的,光做兔子他就很高興了。

--《為自己出征》(The Knight in Rusty Armor)

我的某位朋友秉持著一個信念,「只要不期待就不會有失望」,某種程度來說沒錯,但真的符合我們與生俱來的人性基因嗎?頂多就是不受傷、不失望。

我個人倒是認為,人生比較高級的活法,是設定一個「追而不求」的人生,可以讓你看得起自己,又不陷入他人的評價陷阱。

例如我追工作上卓越,但我不求別人的評價,頂多把別人的評價當作我下次進步的參考。

例如我追周更部落格,但我不求成為什麼網紅、或網不紅。

我的心得與應用(三):活在當下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實踐?

人人都說要「活在當下」,但到底什麼是活在當下?

我在大學時,就曾反覆思考這個問題。

還有其他如「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你要做什麼」等的偽命題。要是只剩最後一天,我應該會放棄長期計畫,也別運動了,當然要做立刻可以得到快感(Pleasure)的事。

許多不同領域研究指出(附註1),人類的時間框架是所有物種最寬廣的,因此我們會編造自己的人生故事,活在自己的記憶長河,也活在對未來的想像。

就因為人類的時間框架很長,我們很少活在當下,也很少100%感受當下,我們的現在永遠被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想像「綁架」。

演化上愈低階的動物時間框架愈短,愈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世界是具象且充滿知覺的世界。

我們總是為過去感到後悔,為未來感到擔憂。

人類回憶過去,以歷史借鏡,人類期待未來,甚至也創造未來。包括「做這個會讓我變成什麼樣子?」雖然不如動物單純快樂,但也因為人類總是沒有活在當下,所以人類才有機會得以進步。

因此,我認為活在當下有兩種意義:

有意識的活在當下:實踐,並且活出來

夠專注的活在當下:不慌張趕路,過好每個當下

有意識的活在當下:實踐,並且活出來

我認為活在當下的重點在於「活」出來,不是當一條沒有目標的鹹魚。

當鹹魚其實很痛苦的。假日睡很晚起床,上網閒晃也不確定自己要幹嘛、電視轉來轉去,任由思緒散漫,反而頭暈腦脹、心情更差。

「活在當下」不是不計劃未來,也不是安於現況。活在當下是設定好一個大目標,每天活在當下,認真完成這個大目標裡的小目標。好好活在眼前的這件事,全然忘我的投入。

套用管理學上的PDCA循環(Plan-Do-Check-Adjust),我認為人生應該有70~80%時間在DO,另外的20~30%在設定目標、檢討、修改計畫,經歷過「總結過去,計劃未來」的時間維度。

「恐懼」是想像出來的,它一隻紙老虎;但只要開始做了,紙老虎一戳就破。

另外,我認為活在當下不是與過去和未來切斷關係,而是減少無意識地被過去和未來帶離當下,如果能偶爾抽離自己的世界觀,做到「看山是山,望月是月」,沒有牽掛,就能更輕鬆地讓自己錨在當下

夠專注的活在當下:不慌張趕路,過好每個當下

當生活只剩下一條條的待辦清單?

身為職業婦女,我很容易把「快一點!」掛在嘴上。

例如跟孩子講故事時心不在焉、參加家長會卻掛念著明天開會的PowerPoint、吃飯時想想待會再先洗碗還是先倒垃圾幫孩子洗澡。美其名是multitasking,實際上是「活在未來」。

當父母總是喜歡「規劃未來」,但卻沒有好好「活在當下」。每一個未來的規劃,不就是為了要轉換為每個當下,並過得更好嗎?結果反而未來一直在打臉現在的當下。

也許,身為父母不需過度Aggressive, 拋開教養焦慮,放下執念,好好「陪伴」即可。

有時候,我會想像自己正在全神貫注「捏陶」,當過程中孩子不小心「歪了、偏了」,切勿心急,要用手慢慢回正,這個冥想方式也提供給媽媽朋友們參考。

下一篇開始要沉重了:《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閱讀心得(二):從農業革命到資本消費主義 物種演化上的成功,其實也是失速列車?(文章上架中)


備註1:本文引用來源

Episodic memory and autonoetic consciousness: A first-person approach. (Tulving, 2002) – 這篇研究論文探討了人類自傳式記憶的特點,並探討了人類在時間感知和記憶能力上相對於其他動物的優勢

Time cells in the hippocampus: A new dimension for mapping memories. (Eichenbaum, 2014) – 這篇研究論文探討了人類和其他動物在時間感知和記憶上的差異,特別是探討了海馬迴中的時間細胞如何幫助人類進行時間感知和記憶。


書名:《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作者: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譯者: 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01/01

歡迎留言討論、一起成長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