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習 Habitus》閱讀心得:階級差距,絕非只有財富的差距,而是慣習的不同

《慣習 Habitus》閱讀心得:階級差距,絕非只有財富的差距,而是慣習的不同
《慣習 Habitus》閱讀心得:階級差距,絕非只有財富的差距,而是慣習的不同

是否曾在臉書上讀過台灣是鬼島、有錢人都是上一代就有錢、財富自由要靠投胎的躺平文?是否曾經在某個高階場合感到格格不入?是否覺得自己再努力也無法擺脫出身命運?

慣習 Habitus:是社會階級專屬的氣場,不為人知的通關密碼

《慣習 Habitus》是一本對不同社會階層圈描寫的非常清楚的一本書,作者是德國語言與文學作家朵莉絲.馬爾汀(Doris Märtin),以淺顯易懂的社會學角度,提出了實現階級翻轉的具體方案,是一本專為出身普通階級讀者而寫的書。

慣習 ( Habitus ) 是什麼?是社會階級氣味相投的「氣場」與「潛規則」,越高階的職缺,越遵守著氣味相投的原則,這也是多數人無法從外界看透的秘密。

根據《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統計:

-大型私人企業的高階領導者,出身平凡者20%
-法界與媒體的高階領導者,出身平凡者30%
-學術菁英的高階領導者,出身平凡者40%
-政/軍/公/教會的高階領導者,出身平凡者超過50%

即使拿了同樣的學歷文憑,相較知名大型公司,出身平凡的人比較容易在公用事業晉升至頂尖職位;中小企業通常看重才能勝過出身,也比較喜歡腳踏實地的人。

為什麼?因為往上爬需要「階級通關密碼」。

而慣習跟出身息息相關。根據《德國青少年生活環境調查》,中上階級父母,更重視批判性思考、生態、文化修養、社會參與、統御領導;而中間階級家庭,更重視積極進取、腳踏實地與守規矩。

當然這都是很好的價值觀,但是被看重的程度不一樣。

在台灣,我相信透過教育中下階級的家庭可以翻轉階級,然而,有多少人只是為了日後有個看起來體面點的工作(例如進入台積電),而非追求成為科學家或教授呢?

本書提到,「透過教育擁有學識及專業能力當然很好,但真正使一個人脫穎而出卻是性格、投對胎、再加上一點肆無忌憚。最好還能結交貴人,懂得最新或捲土重來的復古潮流。」

階級流動很簡單嗎?

作者用下列九組詞彙闡明中產階級與上層社會的價值觀差異:

❶晉升 vs 前進
❷追求成就 vs 成就優勢
❸幹練 vs 從容
❹自我行銷 vs 自信
❺不拘小節 vs 熟諳禮儀
❻優劣勝敗 vs 匹配合拍
❼喜歡控制 vs 創造力 
❽廣結人脈 vs 深耕關係 
❾抓住機會 vs 辨識機會

    何者對我們比較重要?就看現在目前的位置,如果現在是基層,就先以中間階層的價值觀為導向;等到成為中階經理人並一步步向上,便要需要了解上層社會的慣習,否則將會很難融入其中。

    《慣習 Habitus》一書深入探討了上層階級與中產階級在 ❶知識 ❷ 物質 ❸社會 ❹ 文化 ❺ 身體 ❻ 語言 ❼心理  七大資產微妙的差異,揭開冰山底下看不見的廣大潛意識操作。

    我讀完的心情是複雜的,有點失落,也不是很容易做到,階級翻轉本來就不容易;每一章細節很多,建議可買本實體書細細品味。

    知識資本

    中產階級父母重視實際效益,上層階級更重視廣泛涉獵

    根據數據研究,中產階級父母更注重學歷是否對求職有實際效應;但上層階級父母認為重要的不僅是擁有知識,更著重個人處理知識的方式,包括是否能參與討論、獨立思考、擁有開放的態度,以及涉獵廣泛。

    我也常常在想,隨著 Google 和 AI 的出現,知識資本還重要嗎?

    《慣習》指出,知識資本的高下之分,在於是否能從中創造經濟價值,對已知進行批判性思考,嘗試連結各種知識,並公開分享,或轉化成高超的技能。

    再加上擁有豐富知識能夠賦予個人優越感、創造力和表現能力,能散發出更從容自在的慣習氣質。

    有人知道如何做出成績,但有人更知道如何呈現績效

    《慣習》中的社會研究也提到,出生平凡的人會設法以在校成績、工作績效獲得肯定,但其他影響未來升遷的策略卻所知甚微,他們的父母對這種事也是一知半解。

    對一般人認為,高階管理團隊所發生的事情,並不值得花力氣了解。

    但出身富裕家庭的小孩,常常已擁有一種自身未察覺的內化知識優勢,那就是職場平步青雲之道。像是哪些行業充滿前景?哪些手腕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如何和權勢人士交往?如何釐清自己3年後想站在什麼位置?

    因此,作者提供成長「知識資本」的具體建議如下:

    ❶ 菁英大學仍然是很好的通行證,盡可能爭取最高學歷、實習機會、在職教育訓練。
    
    ❷ 許多靠著教育晉升的人,常常會有「學這個要幹嘛?能賺錢嗎」這會妨礙更上一層樓,應該把握機會拓寬社會、文化、知識視野
    
    ❸ 擁有專業過於精細的高等學位,很難晉升至頂級聯盟。剛畢業可能是 I 型人才(專業且窄),之後要想辦法變成 T 型人才(打開視野),甚至雙T人才,才有可能繼續往上。
    
    ❹ 不要落入半桶水的陷阱:醫生通常在第16-20次手術最容易犯錯,飛行員累積800小時的飛行時數最容易出事。
    
    ❺ 社會地位越高,展現成功的方式就不是透過功績,而是慣習,越強調自己的成就跟能力就越不得體。
    
    ❻ 在成功者聯盟中,汲汲營營不被欣賞,重要的是沉穩自信、不張揚、不要咄咄逼人。
    
    ❼ 今日容易勝出的人,是比誰的速度快,而不是誰最優秀。

      物質資本

      “一支百達翡麗從來不只是一個人的,在你享受一生擁有它時,其實已在為傳承下一代做準備。”

      百達翡麗廣告文案,正中精品目標客群的紅心。

      《慣習》提到,想要成為全球前0.1%、富可敵國的頂尖富豪,只有三條路:創立公司、繼承或結婚;除了創業,大部分富豪的成就多半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是一代傳一代的積累。

      結論跟我先前讀過的另一本書《10條路,賺很大》一模一樣。

      政府可以對中產階級的財富一清二楚,卻對頂尖富豪到底有多少錢不清楚,政府的官方統計數字中,甚至很難計算這些人的財產與對應稅收,你相信新光長公主吳欣盈只有三千萬的股票嗎?

      看到這邊是不是有點無力感?

      先將薪資目標設定為前1/3,避開不快樂的比較陷阱

      先不要絕望,誰要你跟最頂層階級的人比較?

      作者的建議對一般讀者非常務實,她指出只需將目標設定在薪資收入的前1/3階層,即可享有綽綽有餘的生活。

      然而,為何仍有許多身處前1/3的人感受不到自身的富有呢?原因在於「上層社會的底層階級」與「頂級富豪」在價值觀、興趣、文化慣習上有巨大鴻溝,造成好不容易爬上去一階,但真實感受卻複雜又矛盾。

      舉例來說,你可能買得起名牌包或參加薩爾茲堡音樂節,還在社交媒體上自拍炫耀,但這仍不是進入菁英圈的門票。傳統的富豪是低調透過一些特殊管道,能夠買到馬克白音樂劇的VIP席位,進入後台與巨星握手拍照。

      必須先看清楚自己的位置,作者也提醒我們不要陷入越努力越不開心的比較陷阱。

      讓物質資本,帶來自信而非自戀

      我常聽到許多年輕同事會羨慕誰在社群上又去哪裡玩了?吃了什麼厲害的餐廳?言語中滿是羨慕。

      我身處電商產業多年,工作就是在刺激別人購物消費,老實說我真的一點都不羨慕,現在也沒有甚麼購物慾望。

      真正有錢的人通常低調謹慎,炫耀反而降低品味。讀完本書後,我認為反倒要向真正配得起「富有」這個頭銜的人,學習如何將財富用於提升時間效率、教育、審美、自我意志、健康和推動正義。

      因為有錢而獲得的自由,會讓人相信我就是自己的主人,我不會遇到太多倒楣事,就算有我也知道如何面對,產生的是真正的自信,而不是自戀。

      社會資本

      對頂級階層來說,高品質的黃金人脈可不是隨便靠錢就能買到。

      相較於階級晉升者比較喜歡把時間花在專業知識跟管理技巧上,認為「比較有道德」,上層階級更喜歡維持封閉式人脈。

      看了《慣習 Habitus》我才更理解原來越頂端越要懂得打群架,而這些人大多擁有人生導師跟貴人提攜,例如熱心的上司、專業上的嚴師等。

      頂級階層的人會將重要職位任命給自己信任的人,越高階越跟專業無關,而是去了解對方的慣習。

      但是,可千萬不要以為結識人脈,是像花蝴蝶一樣到處出席活動,重點在於提供價值,例如參加社團就要付出,而不是一昧索取。

      我某位在 Google 上班的友人,曾跟我抱怨他不輕易在社交場合加 LINE,因為他遇過太多完全不熟的人,沒聊幾句就開始請他幫忙投履歷,有種被利用的感覺。

      人脈很有價值,但必須投注大量心力,花力氣維護。上層階級的名貴深闇此道,他們會更積極承擔社團職務,請人吃飯,義賣派對上,重點是「經常碰面」。在社交場合上要顯得談笑風生,而且輕鬆自在。

      因此,作者提供「社會資本」的具體建議如下:

      ❶ 找到目標圈子裡的仿效人物,就算只是慕名並不真的認識。
      
      ❷ 設法進入全球企業工作,帶來的社會聲望遠遠超過菁英大學畢業證書。
      
      ❸ 創造第零印象:如果在網路上呈現良好的個人形象,便能在第一印象為自己加分,每個有聲音的人都應該在網路上擁有平台。
      
      ❹ 上層階級更重視個人隱私,不會在網路公開張貼貓咪短片、自拍照、小孩照片、勵志小語等,而是一點自我嘲諷、好書推薦、拋出議題,偶爾來個孩子的故事 (但主角是誰都無所謂),重點是像個「專家」、「意見領袖」與「熱心公益的行善者」。
      
      ❺ 社群媒體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實體人際網絡。
      
      ❻ 人脈必須要先付出,證明自己的價值,大原則是「不要求,不要有過多的期待」
      - 以你的本領、直爽以及不浪費對方的時間的態度打動對方。
      - 不要每事必問
      - 思索自己能為對方做點甚麼
      - 不要辜負對方對你的信任
      
      ❼ 菁英團體通常防衛心越強,也因此越抗拒那些不先付出、或抱持著質疑態度的人,一開始就質疑是自毀長城的表現。
      
      ❽ 上層階級的人不喜歡過於急躁、搶風頭的新人,也不要試圖表現比菁英還要菁英,圈內老人並不期望你過度努力,而是輕鬆自在。
      
      ❾ 保持真我,不否定自己的出身
      
      ❿ 只說別人的好,感恩、欣賞、簡單不複雜、大方。

      所謂有名,就是一個人窮盡一生努力成名後,戴上墨鏡不讓人認出自己。

      –喜劇演員 弗雷德艾倫

      文化資本

      第一代靠創業累積財富(學專業),第二代靠管理守住財富(學商管),第三代學習藝術(學文學藝術音樂)。

      《慣習》這本書中,作者認為最難仿效的是文化資本。

      在頂層階級中,最具文化區隔的,是專精某種樂器或菁英運動,這需要長期培養,且社會評價最高的文化能力。

      相較於一般大眾的流行品味,以往社會菁英更看重「正當品味」,只有他們的審美觀才是唯一,品味差異比我們像像中的還要小;不過,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上層階級與中產階級的品味越來越相近,例如讀一樣的報紙、聽一樣的podcast、只吃有機食材、重視健康、與環保議題。

      低調的奢華、光著腳的奢侈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以前皇帝更好,甚至是物質氾濫,因此簡約環保才是有錢人更嚮往的。

      • 度假時不是住豪華五星飯店、一望無際的泳池,而是去住深山小木屋。
      • 高爾夫球俱樂部菜單改變,不再是龍蝦魚子醬,而是農家風味歐姆蛋配上黃瓜沙拉。
      • 不買油車、包包不出現LOGO

      有錢人會持續大量閱讀,維持優勢與品味

      中產階級比較喜歡看商管、職場專業、時間管理的單一議題書籍,有錢人較重視市場趨勢、歷史文哲等較為廣泛複雜的議題。

      (打工仔看的書果然跟老闆不一樣)

      前一陣子我看日本明仁天皇的專長,竟然是魚類學者,專門研究鰕虎亞目的分類學與系統發育學,還有英國現任國王查爾斯,更是被國王耽誤的畫家。

      作者最後也推薦了一些精緻文化,像是文化雜誌《西賽羅》、哲學雜誌《高風》、新聞雜誌《法蘭克福匯報》、設計與商業雜誌《第一品牌》、《建築文摘》等,讓自己可以精確地參與談話。

      身體資本

      要看起來很漂亮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莎朗史東

      但是全心投入身體資本,得到的回饋是雙倍的,這也是我們一般人不用花大錢就可以投入做到的事情。擁有健康,就可以擁有輕鬆且真實的氣場,這無法用錢買到,比較容易得到更好的職位、受到更多社會尊重。

      身體資本包括:皮膚光滑、身材苗條、健康的頭髮、體態與行走動作、聲線清晰度、如何打扮、穿著是否得體等。

      有錢人比較怕死、愛健康的事實,大家都知道。但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現在流行看起來「不經意的隨興打扮與生活態度」,像是:

      • 《紐約雜誌》提到的「富家千金髮型」:光滑柔順的閃亮直髮,看起來輕鬆不費力,只有天生麗質的人才做得到;從前如此,今日有過之而無不及。
      • 矽谷風行的「紅色運動鞋效應」,打扮休閒的教授跟高階經理人,反而會讓人覺得特別成功,所以不需要特別遵守規矩。人們相信他們是故意違反而已 (但只適用於特別成功的人士)。

      語言資本

      語言資本則是我想要持續強化的部分,我覺得自己可以掌握的更好、再更好。

      小時候我一直以為講話速度快=聰明,我自己也是語速偏快的人,但直到這幾年在職場上遇到有些人講話很快、道理也對,但不知為何就是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反正都你對啦」,我才開始認真研究語言資本。

      《慣習》這本書將口音、措辭、表達方式等語言資本細微的差別,洞察的十分清楚。

      上層階級者常用精緻型語碼  中下階級常用侷限型語碼

      精緻型語碼:可以不帶任何價值判斷較平衡的討論事情,精心修飾的措辭,缺點是太過抽象跟充滿說教。
      
      侷限型語碼:簡潔有力、甚至正中要害的工具,表達出天生機智的語言,更容易令人記住但也較情緒化,也容易不小心變的粗俗。
      
      

      作者建議,現代時代不同了,最好兩者都能掌握,視場合而定。

      早年我閱讀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開始有比較完整的對談概念;然而《慣習》這本書提供了更具關鍵性的「語言資本」細節,特別是在應對不同社會階級的應對進退。

      ① 避免發音含糊不清,講話像連珠炮,會削弱內容意義並給予人講話不經大腦的感覺。
      
      ② 通常地位高者會斟酌用詞,一旦開口一定是深思熟慮,而且不急躁,並且有適時的停頓使每一個說出的字更有分量。
      
      ③ 不要急著回答問題,複雜的問題要用更沉穩更慢的速度講出來(簡單問題快速回答,複雜問題甚至可以不用當場回答),不要讓自己受到逼迫
      
      ④ 有社會地位的人面對打斷者,通常反應較為平靜,通常不動聲色要對方稍等,接著在專注在自己的發言上,好像甚麼事情都沒發生,不讓別人影響自己的情緒。
      
      ⑤  階級越往下者,言詞修飾就越不講究,說話也不經大腦,滔滔不絕毫無創意,常常不自覺提高音調,並寫流露出怕忘記重要事情的恐懼,以及必須立刻接話的壓力。
      
      ⑥ 少即是多:
       - 少談工作:晉升到某個階級,掌握專業細節能力就失去了價值,重要是融入全局觀的眼光,交換對社會發展的想法。在中間階級是透過專業知識、效率、績效來定義自己,但是高層人士重要的是形塑力、影響力、以及願景。
      
       - 少談八卦:當你不確定甚麼可以說、甚麼不能說時,為了讓思想交流無礙,也可以參考已有百年歷史的查達姆守則:「談話內容可以自由引用,但不要透露人名。」作為談話準則。
      
       - 講話最多 60秒,把球拋出去給對方。
      
      ⑦ 上層階級多半會使用明確的指稱:而不是用他們、人家含糊帶過。
      
      ⑧ 與高層人士打交道,除了要有友善堅定的說話方式外,也要考慮權力落差與對方的敏感度
      
      ⑨ 應徵的職位越高,面試的內容越不是專業問題,而是閒聊,來看雙方是否彼此契合。
      
      ⑩ 正面評價自己與個人目標,但不要過度溢美。當一個人讚美自己與讚美他人無異時,就會顯得自信。
      
      ⑪ 身處頂端的人,溝通不會帶著抱怨、嫉妒或怨天尤人。
      
      ⑫ 避免用詞粗鄙或是縮語太多(隱形眼睛說隱眼,是不是說484)

      心理資產

      說來也很不公平,一個人是否夠勇於冒險,除了天生性格,也跟資源多寡有關,擁有較多容錯空間。

      高成就的父母,由於經常接受困難任務、管理眾人、做出決策、啟動專案、說服銀行貸款,他的小孩同樣也會模仿追求更高的成就,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當然工作非常艱鉅,但我不知道還有誰能做得比我好

      –美國前總統 約翰甘迺迪

      美國著名的甘迺迪家族,一出生就是勝利組,小時候他就豪情壯志,你或許覺得他有點矯情乖謬?但對於傳統富豪世家,這樣的自信很正常,他打從心裡相信自己做得到。

      人資長也不會覺得來自富裕家庭小孩的野心太大,相反的會認為很有企圖心。

      我個人也認為,「自信」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

      像是世界首位億萬富翁洛克菲勒,他出身貧寒,卻從小就立志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關於如何建立真正的「自信」,推薦延伸閱讀《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閱讀心得》《逆思維 閱讀心得:聰明人懂得召喚異議網絡,善用建設性衝突,跳脫順思維》這兩本書,歡迎有興趣的讀者留言分享感想。

      慣習 心得後語: 力爭上游卻還是經常失敗的中產階級

      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難免內心酸溜溜,「為什麼升官的不是我?」、「投對胎,人生就成功一半。」

      看完《慣習 Habitus》後,縱然百感交集,但會讓我堅定自己的可努力目標,不用刻意擺顯,減少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停止情緒內耗,是閱讀後最大的收穫。

      雖不能改變出身,但能夠慢慢改變慣習,累積越來越多的有形/無形資產,並傳承給下一代,這也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本站有參與博客來的夥伴計劃,透過本站連結前往博客來購書的回饋金,將全額捐款給家扶奮發向上助學金。

      書名:《慣習 Habitus》

      作者: 朵莉絲.馬爾汀 Doris Märtin

      譯者: 劉于怡

      歡迎留言討論、一起成長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