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下午茶》小孩真的好難教:男孩該窮養、女兒得富養?一起來精神富養吧

男孩該窮養、女兒得富養?不如精神富養-愛玩媽的人生MBA

大概除了誰要去洗碗,小孩教養方式就是夫妻失和的最大元凶。補這個、不補這個、該罵他、不該罵他、都是你害我生的這種。

我認識的年輕人,邊搜skyscanner便宜機票邊說:「我應該養不起小孩吧。」

哪會養不起,養到白白胖胖綽綽有餘。

只是當你想起那些年說不好的英文、沒有機會學的鋼琴…,好多少女時代的遺憾,都是人生未完的樂章。

「要是我當初____,我就現在就是____,就不會現在還在這邊當社畜!」

同為晚婚大齡女子,好不容易老蚌生珠,誰不想要珍珠閃閃發光?但養小孩最難的是掌握「分寸感」,心中的那把尺每個人都不一樣

感謝那些逼死人的教養文,讓我加入中產階級教養的集體焦慮,今天來聊聊我對窮養跟富養的個人看法。

物質富養培養敏感度、物質窮養培養決策取捨能力

對家裡的兩個男孩,我應該是「物質普通養、精神富養」派。

我也不反對物質富養,別硬裝就好,也別失去了度。畢竟富養跟窮養各有好處:

物質富養的孩子,普遍較自信;但也容易缺乏同理心與進取心,不小心就變土豪蕃薯、或沙發馬鈴薯。

物質窮養的孩子,普遍較獨立努力;但他的人生可能都在找安全感,勝過成就感,也捨不得花錢投資,讓自己格局變大。

巴菲特自稱「窮養派」:「生下來嘴裡就含著銀湯匙的人,最後可能變成背上插著銀匕首的人」、「希望為孩子留下的錢,足夠他們覺得可以做到任何事,但又不是因為錢太夠而什麼都不用做。」(可是他幫每個小孩留下20億美元的零用錢說)。

平心而論,「富人窮養」也是一種有錢人的小情調。

物質富養:透過「適度的匱乏」,練習資源配置與決策能力

身為職場媽媽,常遇到機車的人、不順心的事,預算被砍又要超標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我也是在職場打滾過好幾年才懂,什麼叫策略能力? 策略能力是「懂取捨的能力」,將資源集中火力。

懂取捨需要綜觀全局的能力,做優先判斷,而不只是一句任性不負責任的「小孩才做選擇,我全部都要」。

真實世界也是。

只要你不是ONE BOY,永遠都不會有足夠的行銷預算,想要業績達標,只能想盡辦法、生存下去。通常厲害的策略,也往往出自於某種程度上的資源匱乏,逼得你只能集中火力,打準。

就像是用平價衣穿出高級感,才是公認的品味高手。

物質富養是為了要培養出敏感度,不要變成粗人

童話故事的《豌豆公主》是富養的典型人物,這是真公主、還是公主病

引用《精英日課》作家萬維鋼對「敏感度」的看法:

「敏感度可區分人的高低貴賤。如果在人際交往中缺乏敏感度,他做事就沒有分寸,說話不知輕重,無法理解暗示,這次講高幾點的笑話都聽不懂。他可以是個好人,也可以擁有很厲害的專業技能,但是他本質上還是個粗人,那他就有可能做不好一些更高級的事,譬如管理。」

粗人跟身分地位無關,粗人可能是個書念很多的博士、是個專家,但本質上還是一個粗人,沒辦法再往上了。

真公主有對事情有敏感度,從松露等級到面部細微表情,她通通都知道,但不見得會開口嫌棄或說出來;公主病是頤指氣使,把每個人都當工具人。

是否能當上真公主,跟人生際遇有關,但起碼不要有公主病,遇到趕快放生。

女孩富養:見世面,培養自信從容的社交能力

在美貌氾濫的年代,連我家附近的超商店員”們”都很漂亮,有錢就可以變宋慧喬,但氣質比美貌稀缺,有錢也整不來。

富養女孩,就是培養見世面的能力,不一定要當公主,只希望她有一天獨自走入繁華社會時,不會被男人的一顆糖拐走。

雖然我沒有女兒可以富養,但是我倒是很富養我自己,包括閱讀、獨處,進入對的社交圈。

同樣是富養女孩的名媛教育,一個林徽音抵過十個陸小曼。

女孩通常更注重社交能力,但不是拼命蹭飯局與流量、或拼命合照打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對社交能力的定義較高標(機車),這是一種從容自信的能力,懂得掌握微妙的社交距離、能高能低、不畏懼跟大人物對談、甚至主動拋出議題,展現出優雅閨秀的風範。

啊,真想要有個女兒來教教看,每週下午茶不讓鵝子跟。

老實說,女兒的教育比兒子費心多了,尺度拿捏很微妙,閱讀空氣不可少。

男孩窮養:提升逆境情商,培養挫折力與責任感

接下來談談男孩,從生物學的角度,男性魅力來自於冒險精神與勇於承擔。

  • 責任感來自於能夠忍受挫折,主動承擔的志氣。
  • 勇敢抓住機會,像獵人一樣。
  • 自律

相較於天使般的女兒,對付地獄來的惡魔男孩們,我下手通常較不留情,該嚴格要求的,落實下去,但同時也讓他們覺得我講義氣,說一不二。就是把自己當安西教練+彩子球隊經理綜合體吧。

粗線條但也很能放手的我,我不確定是否能夠面對女孩的纖細神經 (幸好沒有女兒)。

我認為,雖然男女同樣都愛面子,但男生的面子拚比通常不在外表上,穿得沒那麼講究沒差。但如果是女孩…,那我就不知道了,至少我知道很多女孩小時候是會外表自卑的。

再戰一下我對私校的看法

說到窮養與富養,當然少不了「戰私校」。

如果很有錢,念私校然後出國我覺得沒有問題。如果我很有錢我也想要讓小孩念康橋,又有馬術課又有高爾夫多好啊。

但如果要讀康橋,重點不要放錯地方,這種學校不在於英文、升學率,而是培養更高級的社交能力,不僅僅是升學率這麼表面膚淺的東西。

我看很多私校課程都設計很不錯,不是黑白分明的分數對錯,而是容許灰階地帶的討論,這不也是一種公民素養嗎?

但是,身為中產階級是否該不計一切代價,只是為了讓小孩唸私校?

我持保留態度。

圈子很重要,這決定孩子是成為風雅高貴的「精英」,還是聲色犬馬的「土豪」。是否有底氣能對抗炫富風氣?有時候不屬於你的圈子不要硬擠,頭破血流也沒意義。

也有媽媽跟我討論,是否要為了延續小孩的英文能力,要去念私校?

我不是教育專家,但可以真實分享我身邊眾多朋友成功案例,如果只是想要英文好,不用唸私校,去報名 Tutor ABC、何嘉仁就好,英文一樣呱呱叫。

精神富養:自信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也有很多研究發現,窮養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焦慮,傾向於選擇忍氣吞聲,甚至認為自己配不上。

所以窮養不OK?

更精確一點來說,孩子心裡「覺得」富裕還是貧窮,決定了他是自信還是自卑,而這不完全是由於物質而造成。

以下是典型亞洲父母精神窮養語錄:

你一定要考上好大學,不然進不了好公司

你學這個有甚麼用?以後能賺到錢嗎?

我這麼辛苦養你,還不是希望你出人頭地

我認為有四大邏輯誤區:

第一點:短視近利,以為人生只有一條路可以成功,限制人生的選項。

第二點:不允許失敗。

第三點:無法協助小孩找到自己的「不平等優勢」( Unfair Advantage) ,只能從考試成績認同自我價值。

第四點:誤以為成功要靠零和賽局,競爭勝過合作。

也許非常拼命,也只是「勉強平庸」。


精神富養:停止焦慮,挖掘孩子的不平等優勢

精神富養的重要關鍵是:「鼓勵嘗試,相信你能夠成功」,這種觀念與亞洲人的教育思維差異很大,後者強調「正確答案」和「避免犯錯」。

失敗了,只要還爬得起來,就當作學到,不是Game Over。

但是,焦慮不就是媽媽的標配?!關於如何「放養」、「放下教養焦慮」,可以看我先前寫的這篇:《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閱讀心得:信任,並停止焦慮

我不走心靈雞湯路線,我也認同擁有更高的經濟實力 = 更大的安全邊際,容錯空間更大。

但是,就我對身邊成功人士的觀察,成功絕對不只來自於單一面向,著名作家馬克安德森,甚至建議年輕人最好大學讀兩個截然不同學科的學位,距離越遠越好。這就是創造不平等優勢,而非「你有我也要有」。

賈伯斯就是學了「看起來沒用」的書法,掀起科技美學革命。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只是上天現在沒讓你看懂。

可容錯範圍內,多嘗試、多累積失敗經驗,也是另一種成功之道,別少說「你學這個有什麼用。」

精神富養:多鼓勵、少比較

以前剛開始育兒時,我也是這個不准、那個不行,現在我的容忍度比較高。加上我教小餅乾數學時,發現用鼓勵 vs 生氣,學習成效差很多,明明就同一個人哪。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國民教育的意義是拼命「貶低」小孩,像是出題把你考倒、徹底擊潰信心,只有前10%才入得了眼,其他人都是教室裡陪考的西瓜,那不如在家裡自學比較好。

我看過身邊太多才華洋溢的同學被教育制度糟蹋。

例如我的國小好友C,明明是美術天才,但她爸爸竟然把畫本撕爛,說畫畫沒前途,我想這是她生命中的某個轉捩點,小小腦袋天崩地裂。她大學聯考考了兩次,才勉強考上私校,我考上國立大學的那年暑假還不敢去找她,怕她自卑。

對美國人來說,不需要孩子做誰誰誰,只需要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對亞洲人來說,你必須要比隔壁王媽媽的兒子學歷高、比你媽小學同學兒子的收入高、再比美國阿姨的孫子英文好,孩子,你就離成功近一點了。

下次忍不住想比較時,可先照照鏡子,有句話說,「最難教的孩子,其實個性跟你最像。 


歡迎收看我的隨筆日記,睡前寫了3000多字,晚安。

歡迎留言討論、一起成長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