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哲學家談快樂》閱讀心得(1):快樂是什麼?如何獲得簡單的快樂?

《與哲學家談快樂》(Happiness:A Philosopher’s Guide) 聽哲學家給你系統化的人生快樂建議

每當跟朋友聊天,聊到人生目的,99.9%的人都會說「開心就好」、「快樂就好」。

那快樂是什麼呢?

剛好這個月英文讀書會討論主題是: “How to Build a Happy Life”   於是, 大家開始討論,甚麼是快樂?是來自於享受、滿足、以及人生目標?

有人說:停止當個完美主義者。接受你是誰、以及你有甚麼。

有人說:人生要有最重要的終極目標,才能得到快樂。

有人說:不要有期待,就會快樂。

以上這三句話都很有道理,但又互有矛盾。既然快樂被視為人生目的之一,那麼有沒有更系統化的方法來探討如何快樂呢?

《Happiness:A Philosopher’s Guide》(中文書名:與哲學家談快樂)以一種系統化哲學觀點去探討甚麼是快樂、如何快樂。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快樂邏輯,但這本書談快樂的層面更全面,且十分有深度,我覺得有必要來寫成一篇系列文來深入探究。

這篇閱讀心得特別難寫,可說是絞盡腦汁;每次重新閱讀,都有新體悟與成長。

我的最大感想是:原來把自己調整到「自我感覺良好」狀態,也是一種提高人生情商/逆商的修練能力啊。

斯多葛哲學(Stoicism)不刻意追求快樂

每個人快樂的方法不同,在看《Happiness:A Philosopher’s Guide》之前,我的看法比較偏向斯多葛哲學(Stoicism)的觀點

  • 快樂不是值得刻意追求的東西
  • 對於內在可控事物,採取目標內在化策略(贏得一場比賽的目標改為享受一場比賽)
  • 對於外在世界部分不可控事物採取宿命論,才可能擁有內在的寧靜與外在的效率
  • 讓我們受傷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快感與快樂有什麼不同?

本書作者是法國哲學學者Lenoir, Frederic,以學術系統的方式去探究快樂的奧秘。首先作者先定義了快感(Pleasure)與快樂(Happiness)不同。

快感:無法持久以及長期有害

像是吃飽穿暖、打電動等,這些感官慾望得到滿足後就會產生快感。但是快感有一個問題:所有的快感都無法持久,也無法過量。

暴飲暴食、瘋狂更換戀愛對象、沉迷遊戲,長期不僅有害,且快感的邊際效益隨之遞減。

伊比鳩魯學派:有節制地獲得快感,就能幸福。 

擺脫對外部的依賴,從自身就能發起一股快樂

今天小餅乾說,「我覺得吃麵包真的好快樂」。我想你的快樂,可能只是味蕾快感(外在世界的短暫pleasure)而已,但三十年後,你想起了吃麵包的幸褔記憶,內心感到快樂,這也許就是快樂。

快感很容易找,基本上有錢就可以,甚至可用量化的科學方法去定義快感多強,但快樂卻難以捉摸,有人贏了不一定開心(名利不等於快樂)、有錢人得憂鬱症(有錢不等於快樂),到底快樂是甚麼?

人人都想變有錢,包括我。那先來想像一下,What if 我是個有錢有閒的人,我的「外在世界快樂」可以有多大?

耕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有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每個人所需要的也就是那麼一點東西,再多的不過是多餘的裝飾,用不到。

即使人坐在法國左岸全球最知名的咖啡館,生理感受也是跟台灣星巴克沒差多少(且台灣還有冷氣);還有我常嫌我現在房子太小,但實際上我也只需要一張床睡覺、一張桌子讓我喝茶發呆工作,照樣舒舒服服的過一天。

如果人在心不在,連看巴黎鐵塔都想到高聳的KPI,那這更慘了。

快樂的來源

既然快樂與外在世界無關,那麼內心的快樂是什麼樣子?這本書首先提到幾個專門研究快樂的指標型哲學家:

斯賓諾莎-快樂來自成長與增強

他將快樂定義為「一個由小及大獲得圓滿的過程。」像是嬰兒剛學走路,成功了,他就會自己拍手笑的本能自然反應。 凡是可以讓我們的能力完善與增強的東西,就是真正的快樂。

尼采-快樂是一種生命力量,要對生命無條件說YES

他認為「快樂是一種生命力量,而悲傷有損生命。」

他強調人必須接納生命的一切,哪怕是不幸或傷痛,都要無條件地對生命說「YES」,也因此有一句尼采名言:「打不死你的都會使你變得更強大」,這也是尼采很有名的超人哲學

尼采與斯賓諾莎的相似之處在於:

快樂純粹是內在感受,既不來自天堂,也不源於地獄,而是銘刻在我們內心深處。

柏格森-快樂來自目標達成

「當你的目標達成的時候,自然會給我們釋放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這個信號就是快樂。」所以,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做一件事情成功了,喜悅就來了。


總結上述三位哲學家所說的內心快樂,是來自於一種內在的理性,而非一昧追逐感官刺激、或者是外在世界。

如何獲得簡單的快樂

作者分享了他的十大快樂原則像是:「專注」、「參與」、「冥想」、「自信與敞開心胸」、「善意」、「無償」、「感恩」、「堅持」、「放手與接受」、「身體享受」

一些顯而易懂的觀點,我就不再多做解釋。我僅針對某些比較有趣、或互有關連性、甚至看似矛盾的觀點,再進一步深入探索,並加入我個人的想法。

專注

作者提到,當心思專注單一,快樂有時便會不期而至,我非常認同!

當我全副身心沉浸感知,進入「心流」狀態時,不論是加班、學習、或者很忙著下班還做自己的Side Project,只要夠專注,就能很自然持續好幾小時,不需意志力支撐。

不快樂的來源,我認為來自心思混亂、或遲遲無法決定的不確定感,大腦沒有方向感時會感到很累。我曾受過一年的飛航管制員專業訓練,教官提到,人類無法一心多用,頂多是擁有在不同的心智工作模式快速穿梭的能力。

所以,把擾人的社群大膽關掉,減少發文,不要去管有多少人按讚,以優雅輕快安靜的節奏,做你該做的事情,就能夠感到一股內心寧靜的強大力量。

心夠安靜,才能「開始體會」真正的幸福。

參與

與其當個抽離的Observer,深入參與更能感到快樂。

舉一個親身經歷。我在畢業後參加了英文讀書會,每周都有大量英文文章要讀,構思自己的觀點,其實並不輕鬆。但是,十幾年來我仍與社團保持高度聯繫,若有人要找我幫忙,在能力範圍內我都會盡力參與。原本出發點是要學英文,竟意外收穫了許多興趣相同、超乎利益的友誼,這是追求利益的職場上得不到的。

為什麼只是單純「參與」就可以這麼快樂?因為這是一種創造共同回憶的過程,而不是只注重在獲取知識。獲取知識太容易了,上網Google就有。但是人與人之間難得的,是共同回憶的點滴,而不是個人的成就有多大。

根據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貝赫文(Ruut Veenhoven)的研究報告指出,積極參與生活的人,甚至比了解自己人生意義的人,更快樂。

頭要洗下去,才會覺得有樂趣。

冥想

這是理性的察覺自我情緒,也是近幾年矽谷科技公司很流行的正念練習。抽離並冷眼旁觀自我情緒,不壓抑情緒,純粹察覺就好。

我自己怎麼覺察情緒呢?大概是從2021年起吧,父親離世、職場上遇到各種不順遂,我常看誰都不順眼、也常看自己不順眼;因此我向外求助,去上課、去看書,為的是能快速看見自己的盲區。

不過學的越多,會發現很多理論互有矛盾,盡信書不如無書。透過冥想之類的方式,可以自我沉澱,細細體會,再整理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我有一本祕密的心靈筆記本,有點像直銷常見的夢想板(ㄟ…我不是直銷喔),但我上面寫的不是物質,而是提醒我的心智模式應該要如何運作,能讓我迅速察覺並調整心靈航道。

轉念

看過一本書,提到華倫巴菲特分享成功的祕訣,他說:「十年來,我從來不會因為人性而感到意外、暴跳如雷,更不會花很長的時間、很多精力去感受負面、籌劃報復。我總是會盡快去接受和適應這類的事情,如果這種想法在我的腦海中閃現,我立馬就把它否定了,呵呵一笑。我不喜歡任何受害者的感覺,我更不喜歡像平庸者一樣的千篇一律的思考方式,那樣會讓我覺得毫無建樹,沒有希望。」

有一次我跟你爸說,你真的讓我很生氣,但是友謙友智的哲學家爸爸竟然對我說,「只有你自己才能讓你自己生氣」。的確,只有我們自己能定義自己的「感覺」,那都是自己的選擇。

小餅乾跟我一樣,內心充滿粉紅泡泡、小劇場特別多。我想要說的是,大部分你害怕的那些被嘲笑的事情,99%都是你自己幻想出來的「心魔」。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人在乎你,只有你自己在乎自己,只有你自己特別在乎自己的表現

聽起來殘酷,但也真實。即便我職場已闖蕩多年,面對每場簡報會議,也會怕自己表現不好。因此要努力提醒自己,台下聽眾真正在乎的,而是這個資訊是否對他們有意義,以及具體的幫助? 忘掉那些TED簡報之類的花招吧,根本用不著把自己當明星。

堅持

我個人臉書的個人格言是「讓人羨慕很簡單,但讓人敬佩並不簡單。」

如果做一件事,是經過了努力最後獲得了成就,這和隨隨便便獲得的成就是不一樣的,產生的快樂感覺更是加倍再加倍。本書前面也提到了尼采、斯賓諾莎、與柏格森三位哲學家,都認為成長突破、設定目標,是快樂的泉源之一,而堅持就是汲取快樂泉源的方法之一。

雖然我並不積極尋求外界給我的評價,但「堅持」去做一件事,的確會讓我自己更看得起自己。這種「只要我想做的事,沒人能阻擋我!!」的念頭,產生高度快樂感。

只有我自己的想法阻擋的了我自己。所以,如果很想做一件事,為什麼不堅持?

另外,我也想對友謙友智分享,關於「如何堅持」的個人小小秘訣。

一天做很多不難,每天堅持才難。以前的我也常立下高目標,想說「我一定要如何如何…」,但常三分鐘熱度,買了一堆沒看的書、或沒吃的營養食品。

健身房中,看起來鬥志高昂的人,通常就只來個兩三周;真正的堅持高手,都是雲淡風輕的表情。

此外,我也發現,把事情切割成小小的5~15分鐘一個單位,「小而輕鬆」是每天堅持的秘訣。今天完成了,就在自律筆記本上打勾勾。譬如一個20分鐘紀錄片,我會在兩~三天看完,每次只看5分鐘,就找不到時間不夠的藉口。重點是,每天做,會有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充實快樂感。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叫你們兄弟倆每天都要算數學、英文10~15分鐘了吧。堅持真的能帶來快樂,而且越細水長流,越快樂。

放手與接受

文章一開頭有提到,我朋友對於 “How to Build a Happy Life”,有人提出以下有趣觀點:

有人說:停止當個完美主義者。接受你是誰、以及你有什麼。

有人說:不要有期待,就會快樂。

先講我對上述兩點的看法。

首先,先接受自己是「平凡人」這個事實。我曾聽過學弟說,小時候覺得自己很行(學生時代我也曾當過風雲人物啊),長大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真是普通到不行,真的是大人世界的失落。

那既然是平凡人,就躺平不努力了嗎? 接受自己平凡,只是打開快樂的窗戶,但隨時放大自己生活中的不平凡,就是快樂的養分。

每天一點微革命,自翊「平凡人,但是做著不凡事。」不要期待自己是個完美的人,人生就豁然開朗、快樂了。

再來談談工作習慣上的完美主義。我自己寫簡報/文章的時候,會快速寫一遍,大概五~七分完整度,先跟主管對焦方向,讓他在前期就積極參與,一方面我可以積極快速得到更多回饋,再者讓主管覺得他有貢獻其中(對,職場生存學,就算有功勞,也不能全部算你自己的)。

但是,有的下屬,當你問他簡報好了沒?「還沒。」「甚麼時候能對焦?」「快了。」拖了兩周,結果根本不是你要的。眼看離報告只剩下兩天,只好跳下來自己寫,或趕鴨子上架。再怎麼有才華,為了團隊的完整,也沒辦法繼續容忍他的行為了。

接下來談期待,這個就跟我文章開頭的Stoicism有關,分為可控制跟不可控制的部分。

像是我能控制我的行為與感覺,因此我要專注在享受行為本身(如健身、學習);我也可以控制自我感覺,因此我要專注在享受快樂。可控制的,我就努力堅持。

但是對於不可控制的,像是比賽結果,就不要有任何期待,放下它就會快樂。

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像是跑步比賽時,當跑者只專注在「跑步」這個行為上,會比他一邊跑步,一邊想著「我一定要得第一」、「我如果失敗了怎麼辦」,更容易發揮實力。所以準備演講時,當然要盡力準備,但是演講時,就努力放輕鬆並享受過程,而不是想著「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口才好差」。

心態上高過雲端,設定高目標,對自己有期許,是一種成長心態。但要專注在可改變的自身行為上,而非得失心,像NIKE的知名廣告JUST DO IT!

在自己可改變的行為上堅持努力,以及「自我感覺良好(快樂)」;至於那些沒把握可改變的,像是過去、未來,就放開它吧!  像尼采所說的,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快樂說YES!

感恩

我們在職場上通常過於重視單一賽局,總想贏過對方。但人生若用Long-Win眼光來看,應視為長期賽局,看誰能走得遠,才是真正贏家。

凡殺不死我的,都讓我更強大。

–尼采

感恩,雖然我不夠有錢,但幸好還能呼吸,對全家人河東獅吼,

感恩,雖然我房子很小,但幸好房貸已繳完,就算失業我也還能撐住,

感恩,雖然我常覺得工作很煩,但還擁有被人利用的價值。(你知道空有一身才華,但沒人想利用你其實更悶嗎)

感恩,並不代表不努力。而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發揮創意玩轉出最大的人生可能性。

感恩,讓人面臨逆境仍會積極尋找機會,視為一場又一場的打怪練習。

想不到又變成了一篇長文了,下一篇會再提到更高層次的快樂:《與哲學家談快樂》閱讀心得(2):如何獲得內心長久的快樂,活出生命的意義?


英文書名:Happiness: A Philosopher’s Guide
中文書名:與哲學家談快樂
作者: Lenoir, Frederic/ Brown, Andrew
出版日期:2016/04/12

歡迎留言討論、一起成長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