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閱讀心得:聰明人懂得召喚異議網絡,善用建設性衝突,跳脫順思維!

一開始看到中文書名,以為是像查理蒙格的「反過來想」。但其實正式中英文書名是《逆思維 Think Again》,更貼切的翻譯應該是:重新思考。

身為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好人好事代表,遇到不開心、立場相左、利益衝突的人,我往往選擇先躲,忍忍忍忍忍,受不了才直球對決,但雙方關係通常此時也就正式決裂了。

世界上總是會有人老是不斷對你提出批評、質疑你的想法,但有沒有辦法,讓這些扯後腿的人,反過來變成智囊團?

會不會搞不好,我也是別人眼中的討厭鬼?

《逆思維 Think Again》的作者是「正向心理學」權威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書中有三種心態類型的人,就是我們常見到的討厭鬼:

★傳教士心態的人,只想著我是在對你好,你應該要明白並接受我的心意 ;

★檢察官心態的人,只想挑人毛病,有攻擊性 ;

★政治家心態的人,靠著信念做事,不分是非對錯。

作者鼓勵我們當個「科學家」一樣思考,不要讓自己的理念變成意識形態,成為一個自我封閉的討厭鬼,而是要成為不斷開放實驗、且不斷優化的人種。

找到信心的甜蜜點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

──《逆思維》

前陣子我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分享OpenAI CEO Sam Altman的 “How to be successful”文章,提到他認為成功人生的12點關鍵,其中有一段就是「擁有絕對的自信」。

自信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我認識的人來說,最成功的往往都是那些「自信到離譜」的人…但在自信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才能避免盲目自大;保持自信與自我認知之間的平衡可以讓人免於傲氣、避免與他人脫節

── OpenAI CEO, Sam Altman

想進一步了解原文,可看:How To Be Successful-Sam Altman

所以自信跟自大、自卑跟謙虛,到底差異在哪裡?

《逆思維》介紹愚昧山丘「達克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不懂裝懂」、「半瓶水響叮噹」。

《逆思維》鼓勵我們重新思考,Think Again,才能走下「愚昧山丘」,攀到另一座山頂,我就先姑且稱他為「謙虛山丘」(見下圖)。

Dunning-Kruger Effect (達克效應)
/製圖:愛玩媽的人生MBA

書中提到,很多聰明人都有一種毛病 : 先入為主,因為他們就能把事情貼上標籤、套公式,並進入快速辨識模型。

現在再來看愚昧山丘的下一段,就是爬上開悟之坡,到了下一個「謙虛山丘」:越自信的人越謙虛。

自信是你相信你的能力,而非相信你的方法。你有信心,同時保持謙虛,探詢自己是否擁有正確的工具,這就是信心的甜蜜點。

那什麼叫自卑?就是當我們知道正確的方法,但是對自己執行的能力卻感到不確定,這時候就會有自卑情結。

我以前分不太清楚自大與自信的差別在哪邊?看了這本書後豁然開朗了。

自負,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也只相信自己的方法

自信,是相信自己,但不會只相信自己的方法

自卑,是知道做事的方法,但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最近學易經,老師提到「謙卦」是64卦裡的四大吉卦。

友謙的名字,剛好有「謙」這個字,我跟爸爸都希望你可以親近謙虛。

永遠相信自己做得到,我們家字典沒有「難」這個字;但同時也要保持謙虛,廣納意見,並不停修正優化你的方法。

對犯錯感到開心

書中提到,不要怕犯錯,只要先設想好最壞的狀況,確定自己還有可以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面對犯錯,作者鼓勵我們反而要感到興奮刺激(為什麼聽起來有點變態 哈哈哈),因為發現自己錯了,就代表有學到新東西。 

前陣子聽吳淡如的podcast,她也提到類似的概念:「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我記得友謙很在意自己是否考100分,練習數學評量時,發現自己拿100分就說「我真是太聰明太厲害了」。訂正時,還會故意把錯的答案用橡皮擦塗掉,寫上新的答案自己打勾。

這哪招?自己騙自己100分嗎?

我對你說:「有錯才好,你才知道自己還不會什麼,不然你不是在浪費時間一直重複你本來就會的事?」

後來,我教小餅乾小二數學,光一個時間換算,教到快斷氣,我跟小餅乾也覺得很沮喪。

這樣下去不行,後來我換了方式。訂正評量時不再只是批評成績,而是說「太好了!你又發現自己哪裡不會了嗎?」

只要小餅乾對自己哪裡還不知道感到興奮,並能徹底搞懂了,甚至用嘴巴清楚講出來「透過錯誤,我學到了什麼」,就可以換一個小獎勵。最後我發現小餅乾可以越學習越帶勁!對於自己犯錯可以欣然接受!

發現不會的東西,會比已經會的東西還要更興奮、更刺激腎上腺素。

越聰明的人,容易跌越重

你是否也喜歡這種天下唯我獨尊、滔滔不絕的感覺?

作者Adam Grant 也分享,以前自己學生時代也是個「顧人怨」,老是滔滔不絕去證明、去誇耀自己「懂很多」的人,別人一質疑,他就開始捍衛理念,證明自己是對的。

他最好的朋友再也受不了他。說一句、被反駁十句,我想換作是我也受不了。

好友說,「你再不改,我們就絕交。」(這位朋友人真好,是我就默默不見面了啊)。

作者不愧是華頓商學院赫赫有名的教授,竟然從自身顧人怨的過往經驗,悟出了一個有趣的偏誤類型:「越聰明的人越難看到自己的侷限性、擅長思考反而讓你更難以重新思考。」

只顧著自己講不停,別人的意見都是大便、毫無可取之處。

我覺得這很像是在講中華民國的藍綠政營,老是帶著主觀意識去蒐集證據,為反對而反對,也失去了雙方對談創造更大合作可能性的空間。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蘋果公司執行長Steve Jobs

反觀我自己,以前太執著於知的本身,現在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我還不知道什麼」

我現在也在練習,「閉上嘴,多聽別人講」,不要自己不停地講。如果對方沒有要聽,何必一直重複講著自己已經知道的事呢?

你可能會問,「阿若你自己都不開話題,不就很難聊?」

我曾上過劉必榮教授的談判課,這邊分享他「用嘴巴聽」的觀點;雖然劉教授是教談判,但我也覺得也適用在一般情境:

★辯論是封對方的口

★談判是贏對方的心(用嘴巴聽):我問,他說,我聽

★問的技巧是:觸碰對方的feeling

擁抱建設性衝突:打造異議網路,而非只有支持網路

吵得兇卻不動怒

──《逆思維》

光是發現犯錯還不夠,還可以再打造一個異議網路,讓自己成長更快。

《逆思維 Think Again》建議不要怕建設性的衝突,主動引發不同意見之間的辯論,但在過程中改變要贏過對方的心態觀點,而是像跳雙人舞,找出共識、共同點,讓彼此都願意接受。

書中提到,衝突分成兩種:

★人際衝突:在個人跟感情方面發生衝撞,不僅充滿衝突,還富有敵意。

★任務衝突: 關於理念與意見的衝擊。好的衝突會讓我們充滿謙卑,呈現疑慮,阻止陷入過度自信的循環。

表現較差的團隊人際衝突多於任務衝突。他們在早期就進入私人恩怨、埋頭專注在不喜歡彼此,以至於對於他們挑戰彼此感到不自在。人際衝突具有破壞性,因為阻礙了重新思考。

我在上Alex老師的談判課時,剛好也有學到不要做「邏輯惡霸」,不要跟對方爭輸贏、爭對錯,當你用證據壓人,對方雖然不贊同但也無法反擊時,他也不想跟你合作,協商徹底失敗。

為你自己爭取更多,而不是贏過對方更多。不要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少問「為何」,多問「如何」

在職場上,也是會常常遇到那種大放厥詞、只會用手指指責別人的主管/同事;事發後一派輕鬆,美化自己,說自己只是「對事不對人」。

喵的咧。

這種人沒朋友,老了自己去住療養院單人房。真的是刀子嘴豆腐心嗎?還是選擇性對象的對事不對人?我自己認為,職場上溝通要用「夠直接,但要顧及他人感受」的方式。

所以,當我們身為挑戰對方觀點的那個人時,到底要如何讓任務衝突,不要演變為人際衝突?既能達到目的,又同時和氣生財呢?

作者也建議了一些技巧,像是少問「為何」,多問「如何」。如果我們問某人「為何」要做這件事,往往會讓他引起防衛心。

但如果我們問對方要「如何」做這件事時,對方反而會比較願意跟我們一起討論。

上述心法可以再來參考我的上一篇讀書心得《FBI談判協商術》閱讀心得:掌握談判的關鍵情緒,也提到談判時用HOW代替WHY,可降低雙方火藥味,因為用WHY聽起來太像是在指控對方了。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什麼讓你這麼做?」

「我付不出這筆錢。」→「叫我如何拿得出那麼多錢呢?」

「這個方法行不通。」→「萬一事情出錯,要如何解決呢?」

「你為什麼不洗衣服?」→「我們要怎麼處理這堆放很久的衣服?」

停止人生十年計劃,隨時小步優化

最後作者說,人生的想法,會隨著年齡、環境、時代趨勢不停進化,所以作者鼓勵不需要做十年計畫,把自己說死。

作者也表示,停止問小孩長大後要做什麼?一個人可以有很多種身分。不需要對自己的人生現在就下結論,越早下結論,顯得自己越笨。

訓練開放的思考與胸襟,從停止完美主義開始。

我想,我接下來會做的事情,就是鼓勵我自己、還有友謙與友智,要多向他人尋求意見回饋,變成a Better Version of Me,沒有最佳解,只有更好解;就讓完美主義去死去死吧!

書中還有提到關於如何讓集體的重新思考,但我這篇就不多著墨了。


書名:《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

作者:亞當.格蘭特 Adam Grant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7月4日

亞當.格蘭特 簡介

畢業於哈佛大學,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他名列世界25位最具影響力管理學思想家、最佳商學院教授,同時是TED最受歡迎演講者之一,觀看數累計超過2,500萬次。曾受邀為Google、IBM、高盛銀行、聯合國、美國陸軍、海軍等大型機構演講或擔任顧問。

歡迎留言討論、一起成長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